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读书|去掉学院派的繁文缛节,接近思想本身

时间:06-09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205

读书|去掉学院派的繁文缛节,接近思想本身

《将人生哲学到底》姜宇辉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本书从十个人生关键词出发,讲述十位古今哲学家(萨特、奥古斯丁、柏格森、荣格、尼采、弗洛伊德、斯宾诺莎、康德、列维纳斯)的思想体系。为了更有针对性,作者对哲学家的代表作品进行细读,包括《忏悔录》《尼各马可伦理学》《寻找灵魂的现代人》《悲剧的诞生》《梦的解析》《创造进化论》《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总体与无限》等,用简明通俗的语言,阐明哲学体系背后的论证思路,并以此作为理解自我、理解世界的钥匙。>>内文选读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让我们用哲学连接彼此的灵魂本书以哲学为主题,但我并不想一上来就用一堆抽象的术语和艰深的论证让大家望而却步。其实这本书的初衷恰恰相反,就是想要去掉那些学院派的繁文缛节,让大家以一种更为简明而直接的方式去接近思想本身,去洞察生命和世界的真谛。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可能,是否有意义,那看来有必要先澄清两点。首先,哲学真的有可能化繁为简吗?我觉得不仅是有可能,更是有必要。教了十多年哲学,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个学生的一句话,他说:“老师,哲学书里面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我就是不懂。”这个不是笑话。这句话首先说明一个事实,就是哲学毕竟是一个专业、一门学科,而且说起来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所以如果一点准备和基础都没有,上来就想看懂柏拉图,看懂康德,那肯定是痴人说梦。我从学生的这句话里还读出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哲学书里最重要的可能恰恰不是一个个词、一个个句子,而是在后面把它们贯通起来的东西, 也就是论证、推理、思维。所以,一本哲学书最精华的地方可能也就是这条内在的线索。而对这条线索,大致是可以用清楚明白的话来解释清楚的。如果解释不清楚,那就说明其实讲者自己也没懂。其次,哲学有没有必要化繁为简?我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肯定有必要,绝对有必要。你可能现在还不知道哲学是什么,这完全没关系,我们会慢慢讲清楚。但至少你能理解一点,哲学的本质就是思想。那么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殚精竭虑地去思索那些抽象的大问题、大道理呢?无非就是为了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世界,进而实现心灵与心灵之间最深刻的连接和沟通。这样一种连接或许只有思想、哲学才能真正做得到。不信你可以想一想,在人的身上,还有哪一种能力能够最终将不同的个体、迥异的灵魂持久而又稳定地维系在一起呢?“感觉”似乎可以,但通过感觉,至多只能了解一个人的外在,而无法深入他的内心,更别提触及他最内在的灵魂了。“情感”的沟通显然更有优势,因为它往往能够引起心灵之间深刻、强烈的共鸣。但情感也有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它不够稳定,不太明确,不甚持久。所以,似乎也只有思想,只有哲学,能够最终将一个个灵魂紧密、持久地连接在一起。既然如此,如果一种思想以抽象、深奥、专业为借口标榜自己,拒绝沟通,甚至人为地为沟通和对话制造障碍,那这种思想在我看来就是苍白无力的。一种无力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一种无力打动他人心灵的感悟,从来都不可能是深刻的。我这么说,你可能会觉得是因为我是学哲学、教哲学的。但真的不是这样。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伟人说过:“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你有没有想过,这句话的重点不是“梨子的滋味”,而是“想知道”。你并不是随随便便拿起一个梨子就扔进自己的嘴里,而是你想了解这个新鲜的事物,你想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你想打开更为开阔的时空。当然,你尝到的这个梨子非常有可能是苦涩的,但这并不要紧,因为你可以仅仅把这当成一次暂时的失败、一次不成功的实验,你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尝到最甜美的生命果实。关键的一点是:你想去尝试,想去改变。这个例子的另一个重要的意思还在于,当你想尝梨子的时候,你也并不是只有一股盲目的冲动,因为如果是那样,你大概没有多少勇气去承担失败的风险。你可能就像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兴冲冲地奔向一个期待已久的滑梯,但没想到,你一上去就重重地摔了下来,伤得很惨。这个时候你会哇哇大哭,诅咒这个世界亏待了你,诅咒身边所有的人误解了你。你之所以没有勇气和力量承担失败,是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将人生哲学到底》新书分享会,本书作者姜宇辉(左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梨子而言,你至少要了解一下梨子的形状啊,特征啊。梨子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真正接近、走进他的心灵世界,你肯定不希望像那个懵懂的孩子一样想也不想就一股脑儿地冲过去,而是要真正地准备好。怎样准备呢?你要先了解自我,了解你的欲望、你的意志、你的选择、你的行动,更关键的是,了解你身上各种各样的力量是怎样统一在一起,构成这样一个叫作你的个体。人们常说,人就是灵与肉的统一体。1 你有两面,一面是灵魂,一面是肉体,但这两个方面怎样更完善地协调在一起?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的灵魂可能是个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想尝试超越和实现更高的目的;但你的身体说到底就是个现实主义者,它就是一个俗物,满脑子都是吃喝玩乐的念头。在日常生活里,灵魂与肉体至少大部分时间能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2 那就说明在你身上有一种力量能将这两个看起来冲突对立的方面联结在一起。这个力量是什么呢?是欲望?是意志?是情感?是思想?这个问题不急着回答。了解了自我之后,你开始明白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然后你慢慢发现其实在你身边还有无数个跟你相似的个体。当然,我说的这个相似不只是外表。那些人跟你一样,也有感觉能力,也有七情六欲,也能选择,也会思想,而且更要紧的是,在他身上也有一种力量凝聚起来,把他构成为一个跟你“相似”的自我和个体。当你发现身边那些跟你相似的灵魂的时候,你的内心深处必然有一种渴望,想跟他讲话,想听他讲话,想要更深刻的心灵的交流。这种渴望比你尝梨子的渴望强烈得多,也迫切得多。你活一辈子,如果从来没有真正亲近过一个和你相似的灵魂,那这件事情就很严重了。因为你会慢慢觉得形单影只,你会慢慢感觉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一开始你可能觉得没什么,一个人挺好,想吃啥吃啥,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嘛,多潇洒,多自由。但当你觉得整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是真实的时候,你会慢慢产生一种极度的空虚感,感觉身边所有的人和事,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空空荡荡的背景,都是镜花水月般的幻境。举一个形象点的例子吧。清代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八大山人,他有一幅画:整个构图很诡异,偌大的纸面上空空荡荡,只在当中画了一条小鱼。有人说八大在这幅画里表达的是一种极端自由的心灵境界,因为宏大的天地之间,你一个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翱翔。但我的感觉恰恰相反。我看到的是一条孤孤单单的小鱼一下子被扔进一片巨大的海洋,上不见天,下不着底,而且身边见不到一条跟自己相似的还能喘气的小鱼。我觉得这是一种绝望,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所以,真正的生命从你“想要了解”自我开始,完整的世界从你“想了解”他人开始。而伴随着你人生的每一步,你的成长和挫折,你的快乐和苦痛,其实你都需要有一种“想了解”的冲动——想透彻地理解生命的真谛,想清楚地领会世界的真实。很多人喜欢把人生比作河流,但河流不是笔直一条线地流进汪洋,它也有水流的缓急,也有九曲十八弯。所以,人生不是一股脑儿地往前面冲,更关键的是怎样成功地渡过那一个个转折点,最终迈向更为开阔的境界。所以我更喜欢说,人生说到底就是活一个清楚明白。而这件事情,似乎只有哲学才能真正让你办到。由此也就点出了本文的标题。前半句“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来自一本非常受欢迎的小说《岛上书店》。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岛上,竟然开着一间小小的书店,书店的招牌写道:“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思想的温度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在一个个真实的灵魂之间奏响最深刻的共鸣。  作者:姜宇辉  编辑:金久超责任编辑:朱自奋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